鉅大鋰電 | 點擊量:0次 | 2023年10月13日
賢豐控股終止收購慧通和妙盛背后 折射2017超10起兼并購失敗之憂
日前,賢豐控股公布通告稱,公司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,這也意味著賢豐控股原擬收購兩家鋰電池公司的計劃失敗了。
有關終止收購的原因,賢豐控股稱由于公司和交易對方最終未能就交易方法的核心條款(交易價格和交易條件等)達成一致意見,預計在本次停牌期間不能完成相關工作,經過和交易對方充分溝通協商,最終決定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。
從今年一系列的上市公司兼并購鋰電公司的失敗案例來看,背后的原因或更為復雜。上市公司跨界兼并購鋰電公司實現轉型升級的戰略發展并不順利。
據不完全統計,僅2017年至今,上市公司兼并購鋰電公司案例有近30起,涉及上游原材料、四大材料、動力鋰電池和設備等領域,其中收購失敗的案例超過10起。
從當前的行業發展情況來看,預計未來上市公司跨界兼并購鋰電公司的失敗案例會越來越多。
而通過梳理這10起并購失敗案例來看,上市公司并購鋰電公司失敗重要存在以下原因:
1、談錢傷感情,交易價格未達成共識。
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不斷推進和市場成熟度不斷提升,優質鋰電標越來越少,導致公司估值較前兩年呈現翻倍或數倍上升,雙方在收購價格上出現較大分歧,重要是標的公司認為收購價格過低,最后分道揚鑣。
2、有心無力,業績對賭失敗風險過高。
公司高估值、高溢價收購的背后是收購方和標的公司簽訂了過高的業績對賭目標。在補貼退坡、原材料不斷漲價、市場競爭加劇和產品毛利率下降等多重壓力之下,標的公司承受著過大的業績對賭壓力和風險,最終選擇放棄。
3、提心吊膽,擔憂新能源政策持續波動調整。
自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爆發以來,國家陸續出臺電池公司目錄、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重審、補貼政策調整、新國標強檢、3萬公里行駛里程等多個規范鋰電行業發展,打擊騙補行為的政策。
政策波動對每一家鋰電公司在未來發展的影響都不可防止,行業政策波動影響上市公司跨界收購鋰行公司的信心,收購失敗風險過高而選擇放棄。
4、中看不中用,標的公司盈利能力不佳。
近兩年,上市公司紛紛跨界兼并購鋰電公司,基本上都是因為公司主營業務發展不順利,傳統業績持續下降因而迫切尋求新的盈利上升點。
上市公司希望通過收購一家優質鋰電公司進軍新能源行業,增添新的業績上升引擎,但最后發現標的公司的市場競爭力有限,公司盈利能力不佳,難以為上市公司增添更多利潤,甚至還有可能致使公司進一步虧損。
5、野心極大,標的公司選擇獨立IPO。
當前鋰電公司為實現進一步擴大產量規模、緩解資金壓力、提升公司實力等目的,要進行大規模融資。登錄新三板、兼并購、尋找投資機構直投或獨立IPO是當前鋰電公司融資的重要方式,而獨立IPO或將成為一些優質標的公司更加有利的選擇。
業內人士認為,伴隨鋰電行業市場競爭加劇、優質標的快速減少以及監管政策的趨嚴,鋰電行業的"釜底之薪"已被抽出,未來上市公司大舉跨界并購布局鋰電行業的現象或將逐步消退,同時一、二級市場的鋰電投資風險均將驟增。
資本已經成為助推鋰電行業蝶變的重要變量。但有關收購方而言,上市公司要警惕面對估值過高、業績承諾難以兌現、業務整合和產業協同不達預期等風險。
目前動力鋰電池行業發展已進入快速發展期,部分規模小的公司想快速兌現利潤,在高位時把公司整體出售,實現套利。而鋰電行業優質標的越來越少,上市公司選擇標的需具備一雙"火眼金睛"。
以下為2017年10家上市公司跨界收購鋰電公司失敗案例: